返回顶部

中国故事中也能看到“梵高星空”

发布时间:2018-03-15 18:08:37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何勇  记者:李婷

“四川造”历史名人歌剧走进美国名校交流

四川音乐学院院长林戈尔与美国学生互动交流(四川音乐学院供图)

谈交融:艺术的感知是相通的

此次巡演的4部历史人物歌剧,均由四川音乐学院院长林戈尔作曲,四川音乐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系副系主任、教授左芝兰编写剧本。在林戈尔看来,如何将西方艺术体裁与中国传统艺术审美更好地结合,是进行中国历史人物歌剧创作中始终无法绕过的问题。

为使表达更自然,首先在遵循歌剧艺术规律的基础上去创作历史人物故事。比如歌剧《薛涛》中,女高音张怡以独唱形式领衔,展现了薛涛为诗而生,为情而苦,才华横溢的人生。尤其在结尾处,采用诀别咏叹的唱法,把薛涛的决绝自由展现得淋漓尽致。“此处的咏叹调,从表演效果来看,也是西方观众颇为称道的。”林戈尔说。

其次,把西方交响乐与中国传统器乐融合。比如在歌剧《杨升庵》中,根据明代文学家杨慎戍滇南30余年的经历,融入了川剧、评弹等曲艺元素,点染出浓郁的四川特色。林戈尔说,从观众反应来看,刚好印证了“文化自信”的想法,那就是在对外交流中,表演越具有国际专业水准,越具有中国特色,就越受欢迎。

左芝兰认为,西方歌剧与中国故事并不冲突,甚至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因为歌剧与中国文学都有着极强的抒情性,形式上是契合的。而先前国内的艺术创作中,无论是王晓鹰导演的“中国版”话剧《理查三世》,还是张曼君执导话剧中采用的类似于希腊歌队的西方艺术形式去表现中国地方文化,甚至是更早的著名歌剧《图兰朵》,这些中西文化融合的成功表达,并无违和之感。

“艺术的感知是相通的,我在古代诗人李贺的瑰丽诗句中,也能看到西方画家梵高的星空。”从事古代文学研究多年的左芝兰说,她甚至在阅读李商隐的诗歌时,会不经意地想起西方印象派画家的作品,东西方文化的共通之处恰恰是历史名人歌剧的着力点。“这些艺术作品不过是借助于表达的手段不同而已,一个是通过文字,一个是用色彩来说话罢了。”

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尾页

标签:
相关新闻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