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汉阳味道:平羌江揽住的繁华与闲逸

发布时间:2018-06-14 16:00:15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何勇  记者:肖姗姗

古街一部分(摄影 肖姗姗)

老街

“井”字老街遥想当年繁华

汉阳镇位于青神县城南端20公里,南倚龙泉山脉,北傍岷江之滨,与乐山市中区牟子镇相接,岷江犁头峡即在接壤处,以下便是背峨峡和平羌峡。《青神县志》记载,相传汉代有一阳氏者在此设店,传授农桑,相沿成集,以此得名;或曰其地在古“汉嘉”(今乐山)之阳,因以为名。

从卫星地图看,汉阳镇上的老街有8条,盐关街、米市街、翻身街、半边街、下正街、横正街、后正街和棉花街,形成“井”字街衢格局。

记者从翻身街进入,这里出奇的安静,古街两旁的店或宅居,要么紧闭,要么虚掩。偶有小卖部、化肥店、家电铺敞开着,店家闲散其中,悠然之气迎面扑来。翻身街口右转,盐关街、横正街上的几家小茶馆映入眼帘,就几张木面斑驳的四方桌,和一坐上去就吱嘎作响的竹椅,白了头发的老年人和富态的妇女,翘腿坐一桌,手持长牌,玩着当地一种叫“贰柒拾”的牌局。也有不打牌的,三三两两坐在门口,闲话家常。一大爷穿得干干净净,胸前的扣子上挂着一大串黄桷兰,说话挥手间,香味被扇得老远,上前问他这戴花的讲究,他说:“香嘛,这一天都过起安逸。”

安静,闲逸,时间仿佛在这里变得缓慢。

悠闲的镇上人(摄影 肖姗姗)

但,历史上的汉阳镇,从来不是这么安静。它的繁华鼎盛,至今还是当地人骄傲的谈资。77岁的张松富,说起儿时,那叫一个激动。“闹热得很!卖凉拌鸡的、卖蝉蛹的、卖炒花生的,嘿,多得很。我们这里是渡口得嘛,你们成都人吃的米,都是我们给运的。”

“一河三渡口,九个半边山”。这是对汉阳渡口曾经繁忙景象的写照。据汉阳镇党委书记刘欣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汉阳渡口有渡船十余艘。每逢赶集,人来船往,商贩们把集市从镇上一直摆到了宽阔的河坝里。“汉阳,是乐山与成都之间,成都与重庆乃至川外水上交通的咽喉。一早从成都出发的船只,到了这里已近夜晚,因此,这里是过往商客歇脚的第一站。南北客商汇聚,使汉阳成了周边十余乡镇的物资集散地,人们将农副产品销往成都等地,成都的丝绸、盐巴又通过这里销往全国各地。”这一渡口,这一码头,这一千古的岷江航运,成就了汉阳的繁荣。现如今,镇上的人都还乐于说:“穷青神,富汉阳,想方打条刘家场。”

至今还有遗留物见证。在通往码头的盐关街上,还有多家住户保留着红色的门槛石,高约10厘米——这是当地特产的红砂石,上面还紧连着一层木门槛。当地老者介绍说,石木组成的门槛很有智慧:除了防止岷江发洪水时水浸入屋内外,还防老鼠,当年大米交易盛极一时,堆满屋子,高门槛防止老鼠翻进翻出。

老街的封火墙也很有味道,让人有了想象的空间。日本建筑学者伊东忠太在《中国古建筑》一书中对封火墙大加赞叹,誉其“极幻之能事,有无限之趣味”,它使本来很简单的悬山顶人字屋面变得曲折流畅,错落有致,极大地丰富了建筑艺术的表现形式。

汉阳老街上的封火墙几乎囊括了所有样式,曲线、梯形、人字型、一字型、马头型等,有的还配上飞檐翘和灰塑图案,更增强了建筑的装饰性,它们突出于街面和高出于房顶墙体,能有效阻断火势,不致因隔壁失火而“火烧连营”。汉阳遍布封火墙,与它曾经多次遭遇火灾有关。历史上的汉阳镇曾三次重建,每次都是因为失火将全镇烧得精光。后来,有钱人家便以青砖盖房,并筑起高高的封火墙。不过,那时青砖昂贵,而木头则遍地都是,绝大多数平民百姓还是只能修建木房。

首页上一页12345下一页尾页

标签:
相关新闻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