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泸州出大招!这一波“小目标”增加值达100亿

发布时间:2018-08-27 21:02:37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何勇  记者:魏冯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魏冯)建24小时城市书房、新建数百个贫困村文化室、建成社区15分钟健身圈……这些,都是泸州建设文化强市目标中的小小一环。

此前,泸州市委八届五次全会提出“加快建设独具特色的文化强市”的愿景,如何实现?8月27日上午,中共泸州市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解读第六场新闻发布会在泸召开作出回应。

建设文化强市的“小目标”

到2020年,泸州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00亿元

会上,泸州市政府副秘书长胡晓玲作为主发布人,给出了建设文化强市的一个“小目标”:到2020年,泸州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人均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1.8平方米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构建与区域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建设“大文化、大体育、大传媒、大健康”发展格局。

建设文化强市的愿景定下了、“小目标”也设下了,泸州打算如何实现?

提升文化体育公共服务能力。建成泸州市文化艺术中心、泸县龙城文化艺术中心、江阳区公共图书馆,打造24小时城市书房、建成18个24小时文化服务点,新建324个贫困村文化室,建成农家(社区)书屋1611个等;建设体育场馆和全民健身设施,建成4个市级大型体育场馆,新建6个区(县)体育场馆等,构建现代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到2020年,建成乡村30分钟、社区15分钟文化体育服务圈。

增强特色文化感召力。强化泸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保护建设,在城市建设中融入文化元素,打造一批具有泸州风格的文化地标和特色街区,力争石厢子会议旧址、四渡水战役战场列入国家“长征·红色记忆工程”,神臂城、荔枝道挤进“世界文化遗产预备项目”。

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发展演艺赛事、现代传媒、广告会展、文体旅游、影视制作等产业,到2020年,实现文化产业营业收入320亿元左右,占GDP比重5%左右,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区域体育名城,提升城市影响力,打造区域演艺赛事中心。

加大现代传播辐射力。实施“高清泸州•智慧广电”工程,建立广电传媒大数据中心,实现“多媒融一”、“一云多端”,打造区域影视传媒中心。

做强教育医疗品牌

加快建设海事、护理、航空等职业院校,实现县县有“三甲”

与此同时,发布会上还对泸州市委八届五次全会如何“做强泸州教育、医疗品牌”的目标做出回应。

在教育事业上,建设区域教育培训中心。学前教育,加大对公办幼儿园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今、明年新建公办幼儿园51所等;高中教育,县级以上中学全部创建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改扩建12所公办普通高中,新建4所公办普通高中等;民办教育,在政府补贴、土地划拨、税费减免等方面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给予扶持,推动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泸州分校等优质民办学校尽快招生办学。

值得一提的是,在高等教育方面,泸州将加快建设发展海事、护理、医疗器械、航空等职业院校。目前,泸州已有5所学校:西南医科大学、四川警察学院、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四川三河职业学院,而新建的四川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海事交通职业学院2所学校列入《四川省高等学校“十三五”设置规划》。

再比如建设区域医疗健康中心,将从基层医疗机构提档升级、医疗人才培养和重点专科建设上发力。

基层医疗机构的提档升级上,目前泸州共有卫生机构4636个,其中三甲医院5家、三乙医院3家,三甲疾控机构1家等,已成为省内除成都以外医疗及医学教育科研资源最为丰富的市州。下一步,泸州将支持县级医院创建三甲医院,到2020年实现每个县均有三甲医院、每个乡镇均有达标卫生院、每个村均有达标卫生室;

医疗人才培养上。截至2017年底,泸州市拥有医学博士人员564人,正高级职称人员621人、副高级职称1480人,预计到2020年,全市医学博士人员将超过800人,高级职称人员将达2800人。

强化重点专科建设。泸州市现有国家级重点专科(专病)11个、省级55个、市级70个,到2020年,将新增国家级重点专科1个、省级16个、市级63个。

标签:
相关新闻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