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樊邦平 黄大海 文/图)5月21日上午,宜宾,随着10万余尾长江鲟的放流入江,持续20余日的“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宣传系列活动”也宣告正式启动。
该活动由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联合相关部门发起,旨在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精神,通过实地案例探访、观察交流、联合座谈、展览展示等多种形式实施,为宣传生态文明理念,营造全社会共抓长江大保护的良好氛围。
万里长江迎来大保护时代
作为亚洲第一大河,长江是地球上极其宝贵的淡水生物宝库,对于维系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统计显示,长江流域分布的水生生物多达4300多种,其中鱼类400多种,长江特有的鱼类170多种,拥有中华鲟、长江鲟等国家重点保护的水生生物11种。
然而,受各种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中已有92种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濒危鱼类,有300种被列入了《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附录;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女神”白鱀豚已功能性灭绝;“淡水鱼之王”白鲟连续15年不见踪迹;国宝中华鲟野生群体的数量急剧减少,难以稳定自然繁殖……近年来长江生物多样性持续下降,水生生物保护形势严峻,水域生态修复任务艰巨。
为全面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发展理念,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启动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
《意见》明确,我国将从修复保护生态环境,拯救濒危物种,完善生态补偿,加强执法监管,强化支撑保障等多方面开展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
日前,由农业农村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部委共同组成的长江水生生物保护暨长江禁捕工作协调机制已正式运行,在2020年底之前,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将实行常年禁捕。
呵护美丽长江 四川已率先启动“五大行动”
四川地处长江上游,96.5%的面积属于长江流域,是长江主要的水源涵养地和重要的水量补给地,也是全国重要的淡水鱼类种质资源基因库,素有“千河之省”的美誉。
四川区域内大小河流有1400多条,鱼类多达230余种,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近百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3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7种,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5种。
为有效保护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去年四川开展了“中国渔政亮剑2018”行动,增殖放流行动,物种拯救行动,水生生物监测行动和涉水工程补救行动等“五大行动”,加强了长江上游渔业资源增殖和修复,提高了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了水域生态环境。
“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在长江生物多样性中占有重要地位,肩负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责任。”省水产局副局长漆乾余介绍,为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发展理念和国家《意见》精神,四川即将出台相应实施意见,力争到今年底,我省长江流域重要支流和水生生物保护区全面禁渔,到2020年,全省所有天然水域实现渔民退捕转产,全面禁渔;到2035年,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生生物栖息生境得到全面保护,水生生物资源修复和种群重建获得成功,水生生物资源显著增长,水域生态功能得到有效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