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这古镇还在演起源于周朝的仓山大乐

发布时间:2018-10-18 17:10:33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何勇  记者 吴梦琳

仓山古镇(记者王向华 摄)

商业重镇 “胖子店”上了全国地图

仓山的历史记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历史变迁,几易其名。由于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自然条件,从明清时期开始逐渐兴盛繁荣,成为一个区域性的商业重镇。

在仓山境内,郪江自西而来,绕镇而过又蜿蜒着向北流去,润泽出一个丰沃场镇。据了解,如今仓山古镇核心区共有4条街,总长约1公里。整个场镇约有近3万人,因此与一般古镇的静谧不同,这里更加喧嚣和热闹。记者到来时临近午饭时间,街道两旁明清风格建筑的古民居里,飘出各种饭菜香。

据《前汉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郪国的一支部落就生活在四川的郪江两岸,仓山镇的郪城村就曾为古郪国都城。后来,三国名将姜维也曾屯兵于此地。到了隋朝开皇年间,建飞乌县,唐朝时期又将整个飞乌县划归为梓州所有。唐代著名诗人王勃就曾客居在飞乌,并撰写了《梓州飞乌县白鹤寺碑》。

到了明清时期,虽然仓山归属又多次变更,地名也几易更改,但因区位优势独特、自然条件优越而逐渐发展兴盛,成为当地区域一个商业繁盛的物资集散中心。如今在中江,还有这样一句谚语:一胖二墩三兴隆。其中的“一胖”,正是指旧称为“胖子店”的仓山,是过去中江地区规模最大的集镇。

民国时期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里这样记载:“胖子店在中江县南一百八十里,商务繁盛,人民众多,产井盐。”今年68岁的仓山人朱家华,过去曾在当地运输公司工作。他告诉记者,在上世纪50年代,全国地图中都能找到“胖子店”的名字。过去几十年间,当地也一直广泛流传着“赶胖子店”的说法。“每逢阳历双号,附近的村民都要来这里赶场,卖米的、卖菜的、卖鸡鸭的……热闹得很。”

当地退休干部田明仲,曾对仓山“胖子店”地名由来进行考证,他认为最可信的有这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这里产盐,清朝民国时期,这里是成都与遂宁两地经商往来的必经之道,当时交通工具落后,食盐必须靠人们肩挑背驮运往四川西部和北部,又从成都川西坝、温江地区担大米回遂宁,镇上客商来来往往络绎不绝。为方便商人歇脚,有个王姓的胖子在此开店经营饭食,人气日盛,还有个廖姓的胖子在此杀猪卖肉,生意火爆,因此人们便把仓山戏称为“胖子店”。另一种说法,则是这里的土地肥沃,繁荣昌盛,人民丰衣足食,安康舒适,因此胖子很多,有当地民谣佐证:“走进街门口,胖子在招手;走出通天门,胖子在送行;茶馆坐一坐,胖子好几个;酒店喝一杯,胖子围成堆。”

“不管是哪种说法,都可见当年仓山是一个繁荣富庶的商业重镇。”仓山镇政府工作人员说。

2007年,当地开始对仓山古镇及周边环境进行修缮和打造,但古镇的核心布局并未改变,除了解放路、和平路、建设路、幸福路四条主街道构成的井字形布局外,还延伸出纵横交错60余条小巷,巷子都很窄很深,往上望,似乎就是“一线天”。

“我们小时候,就经常在这些巷子里躲猫猫。过了几十年,这些小巷道基本都完好地保留下来了,如今小孩子们,依然可以继续在这里躲猫猫。”朱家华说。

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尾页

标签:
相关新闻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