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达州渠县城坝遗址出土“四川最早识字教科书”

发布时间:2018-09-17 19:35:18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何勇  记者:吴晓铃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吴晓铃)位于渠县的城坝遗址,自1980年代出土大量青铜器以后,已被证实为一处历史上的少数民族賨(cóng)人文化遗址。随着近年考古发掘的持续深入,川东地区巴文化的面貌渐渐清晰。9月17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举行城坝遗址考古新发现暨专家论证会,宣布经过5年不间断、系统性的考古发掘,不仅在南方首次全面揭露了一座郡县一级的城址、宕渠城城址,还发现了四川地区极为罕见的十余枚汉简。其中刻有“苍颉作书,以教后人”等字样的简牍,更被与会专家认为可能是四川地区目前发现最早的“识字教科书”。

宕渠城面貌首次全面揭露

据《华阳国志》记载,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以后,在今达州境内设宕渠城,治地就是位于今城坝的賨城。东汉车骑将军冯绲增修,俗名车骑城。“东晋末,地为‘蛮獠’所侵而廨,遂以荒废”。《太平寰宇记》;其城兴废长达700余年,其间屡为州、郡、县治。宕渠城城址位于何处?2005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首次通过科学考古,在城坝发现了城址。2013年,开始了对城址的“解剖”,由此拉开了城坝遗址持续考古的序幕。经过5年考古,在4000平方米的发掘区内清理出了墓葬、水井、灰坑、城墙、城门、房址,沟、窑等各类遗迹400余处,出土各类文物1000余件,首次全面厘清了城坝遗址功能分区,构建了遗址自战国晚期至魏晋时期年代序列。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以实物确认了此处为宕渠城城址,并且发现了城门等遗址。

城坝遗址现场考古人员郑禄红透露,通过对城墙的发掘和解剖,考古人员发现南北长约260米、东西最宽约250米、面积约5万平方米的城址。持续不断的考古中,不仅发现了“宕渠”字样的瓦当,还通过对城址西南部的发掘,全面立体地展示出城址内的结构布局。省考古院副研究员陈卫东介绍,宕渠城初始夯筑年代为西汉,东汉时期有过大规模增修,一直沿用到六朝时期才废弃,这也与史料的记载基本对应。城址由城墙、壕沟、城门、暗渠、门房等组成,也保存有建筑基址、道路、水井、窖穴甚至车辙印。保存完好的遗迹互相关联,组成了有机整体。中国国家博物馆原考古部主任信立祥认为,“在中国考古史上,南方城址保存如此完好者相当罕见。”

12下一页尾页

标签:
相关新闻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