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汉简刻画鲜活信息
在遗址北部发掘区靠近渠江处,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十余枚珍贵的竹木简牍和大量竹编。考古专家认为,这里极可能是一处津关,此处的出土文物对于了解秦汉帝国对西南地区的行政管理提供了新材料,因此十分重要。
津关,即在水陆要冲地带设立的关口。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研究员刘曙光认为,宕渠城北部发掘区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是极便控制、瞭望的一处点位。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李均明研究员看来,这处津关的规模,可以达到现在县团级驻点的规模。正是在这片疑似津关的区域,出土了很多竹编器以及珍贵的秦汉简牍。其中,十余枚简牍是四川地区继青川出土的战国木牍、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汉代医简之后,第三次发现秦汉简牍,填补了地方史料的缺佚,蕴涵巨大学术价值。
在这些简牍之上,目前可以辨认的文字约200个。来自全国的古文字专家们目前初步辨认出简牍的类别有官方文书、书信等。其中一封文书记录了要从江州(今重庆)派一个人到宕渠城,并且有西汉汉成帝刘骜第二个年号河平二年。而另一片书信类简牍则记载了有女生了5个孩子,她想回老家,所以上报到这里。这批简牍中,最重要的还是一枚刻有“苍颉作书”等字样者。苍颉是传说中造字的先祖,秦灭六国后,丞相李斯作《苍颉篇》在全国推行简易规整的小篆字体,在“正文字”和“教小学”等方面所发挥了作用。在阜阳汉简《苍颉篇》中,开篇即为“苍颉作书,以教后嗣。幼子承诏,谨慎敬戒。”而宕渠出土简牍中,依稀可以辨认出“苍颉作书,以教后人”的字样。与会专家认为,如果该简牍最后识读为《苍颉篇》,那将是四川出土的最早的识字教科书。
让人惊讶的是,城坝遗址还出土了了竹筐、竹器盖等竹编遗存。而就在城坝所在的渠县,早在1990年代就成为中国竹编之乡,渠县刘氏竹编也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这批竹编制器物的出土,证明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汉代,这里竹编就已很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