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用镜头捕捉古镇文化基因

发布时间:2018-04-12 15:58:38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何勇  记者:杨琳

罗城

从罗城背回10公斤资料

从2015年以来,《记住乡愁》已经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纪录频道、综合频道播出,共四季,每一季60集,从古村落再到古镇,纪录片用影像为观众展现了这些人类聚集的空间的起源、发展和传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镇村落的一山一水,一砖一瓦,滋养着生长在那里的人们,无论身处何地,他们身上总会有故乡打下的烙印。千百年来“遗传”下来的文化基因,要浓缩到一集30分钟左右的片中,需要进行怎样的捕捉和提炼呢?

“去一个地方,我们要先阅读地方志,有些地方历史上的区域划分经历很多变化,还要翻阅与之相关的史料。小到居委会,大到文史专家,我们都要采访,真正把这些前期内容‘吃透’,才能做出精品。”沈皛是地道的四川人,2016年,他到乐山犍为县罗城古镇调研时,从那儿背了10公斤资料回北京查阅,脚本从初稿到定稿,改了起码8遍,“正常情况下,有些分集的稿子都要改10遍。”

上午在台里审片,下午改稿至凌晨,这是纪录片制作期间沈皛的工作常态。沈皛习惯闭关创作,在制作第三季时,他在台里一关就是40多天,“进去时我还穿着短袖,出来时这些衣服已经无法御寒了。”

从第三季到第四季,《记住乡愁》用镜头记录了上百个古镇,给每个古镇进行了文化“编码”,比如浙江乌镇的“枕水人家 立志进取”,德阳孝泉镇的“孝老敬亲 推恩及人”,宜宾李庄古镇的“义字当先”……

沈皛说,理想中的古镇需满足两大“标准”,一是古镇外貌要保存完好,否则缺少镜头感;二是要有文化基因支撑,要根植于当下,打通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当代文化。

除了这些“标准”,《记住乡愁》里的古镇还以类聚。一是以商聚镇,这类古镇诚信礼让的故事比较多,因为做生意就需要这些品质;二是边防古镇,它们多与爱国、忠诚有关;三是以文聚镇,这类古镇往往南方较多。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标签:
相关新闻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