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年代感的建筑(犍为县委宣传部供图)
历史绵延近2000年,曾为南丝路商业重镇
如果从公元25年设清溪驿计算,清溪的历史已经绵延近2000年。过去,这里见证了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喧嚣,造就了一座影响川滇黔的商业重镇。
从成都驾车出发,沿成乐高速、乐宜高速一路南行,大约两个半小时便可到达清溪。随着成贵铁路乐宜段通车,若采用“动车+汽车”的出行方案,时间可以缩短到两小时以内。
四川不少古镇临水而建,清溪也不例外。古镇南侧,宽阔的马边河缓缓流过,它是岷江中游的主要支流之一。便利的水运条件,使得清溪很早便成为交通枢纽和军事、商业重镇。公元25年设清溪驿,公元650年在此置边关军镇——惩非镇,公元1011年至1371年为犍为县治所。
正是由于这300多年的县城史,如今的清溪保留着古镇中少见的城墙遗迹。马边河北岸,立有一块刻着“清溪宋城墙遗址”字样的石碑,沿着石碑旁边凹凸不平的石阶向下走到河边,就能看到一段长近200米、高约4米的城墙。两棵大树的根部顽强地攀附在城墙上,茂密的枝叶为古镇洒下绿荫。
别看城墙下的水码头早已荒废,甚至被当地居民开辟成菜地,曾经,这里却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马边河自古便给清溪镇带来了舟楫之便,在晚清民国初年发展成远近闻名的商业重镇。”犍为地方文史学者罗长安说,民国时期,茶叶、生丝、中药材、皮毛等大宗商品从雷波、马边、屏山、沐川乃至云贵边界运抵清溪,然后再转运至成渝等地,其中仅茶叶年运入量就有1000余担(每担50公斤)。成都、雅安等地茶商专门派员常驻清溪采购,而清溪人也在成都设茶庄经销茶叶。
罗长安介绍,最繁荣时期,清溪成为川、滇、黔之间的重要通道,每日经停过往船只达三四百艘,上岸员工三四千人,同时还有三四百名往返于雷波、马边、屏山、沐川等周边地区的陆路搬运工在此歇脚。大规模的人员流动,极大地促进了清溪商贸和服务业的发展,“每逢场期,街上人流涌动,摩肩接踵,茶肆酒馆家家爆满。”
一组数据可以提供佐证。1933年,清溪镇人口约有7000多人,其中从商者达到2266人,几乎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到了1949年,全镇工商业从业人员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以至新中国成立之初,一些县级商贸公司不设县城反而设在清溪镇。
商业繁荣的一大重要结果,便是带给文化充足的发展空间。清代以来,镇上建庙多有戏楼,素有“九台十八庙”之说,到了民国时期,除本县川剧戏班子外,外地如乐山、自贡、重庆、成都的也来清溪演出,逐渐形成“燕布乐”“大和乐”“向行乐”“艺同乐”等一批“玩友会”,经常在茶肆酒馆举行自娱自乐的演出。抗战爆发后,京剧也开始进入清溪,从1937年到1944年,北平“宝凤舞台”和“正彩社”、西安“夏声剧社”、上海“友联社”等都曾到此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