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乐山陕西街,见证8年烽火岁月

发布时间:2018-06-21 16:56:44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何勇  记者 杨琳

为中华文明守住一方文脉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全国高校纷纷迁往西南大后方。当时的国立武汉大学,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在乐山复课,众多武大师生在陕西街学习生活,这里为中华文明守住一方文脉。

6月19日天气晴朗,背倚老霄顶,面朝大渡河的陕西街,“烟火气”十足:道路两旁眼花缭乱的饭店敞开大门迎客,菜农纷纷将新鲜的蔬菜整齐地一排一排摆在地上,老年人坐在活动室里悠闲地玩着棋牌……

陕西街得名于清朝,彼时,乐山这个水陆交通重镇吸引了大批秦晋商人,在此街建秦晋会馆,其中又以陕西人影响力大,久之,这街也就被乐山人唤作陕西街了。

1938年1月,武汉抗战情势危急,武汉大学派人到四川各处视察。根据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乐山的回响——武汉大学西迁乐山七十周年纪念文集》中收录的原校长王星拱的文章显示,当时乐山因无专科以上学校、水陆交通便利、物产丰富、民风淳朴、公私建筑多等原因,被认为适合迁校。

1938年2月,武汉大学决定西迁乐山。3月,600多名教职员工分批乘船溯江而上,两千多公里,一路栉风沐雨,在宜昌、巴东、万县、重庆,均遭到日军轰炸,迁校物品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

但4月29日,师生就正式在乐山复课,此时距决定迁校仅两个月。之所以复课如此迅速,是因为在2月武大的校务会议后,经济系教授杨端六与工学院院长邵逸周便立即到乐山勘定城内外的文庙、龙神祠、三清宫、李公祠、三育学校等地作为校舍,做了充分准备。同时,乐山人民对颠沛流离的武大人鼎力相助,修文庙,葺神祠……“在当时的环境中,乐山提供了最好的条件。”乐山师范学院宣传部干事任志文告诉记者。

理、工学院合用教室(现为乐山师范学院南馨苑所在地)

乐山时期的武汉大学,有文、法、理、工四大学院,学校本部、文学院、法学院、图书馆等设在文庙,工学院及实习工厂设在三育学校,理学院设在李公祠,至于师生宿舍,就分散在城内外各个地方,陕西街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一处。

著名才女、作家苏雪林,在上世纪30年代初,曾有“女性作家中最优秀的散文作者”之誉,抗战之初,她把自己攒下的两根金条捐给国家。她当时便任教于武大,租住了陕西街49号一所名为“让庐”的中式楼房,一住就是八年。在这里,她潜心从事文学创作和研究。与她比邻而居的,还有众多的武汉大学师生,包括经济学家杨端六一家、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陈登恪、以及后来的中科院院士吴新智、杨弘远等人,一时间,陕西街上文风炽盛。

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尾页

标签:
相关新闻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