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配音(受访者供图)
译制电影有门道
翻译和配音,是彝语电影译制的关键环节。想让大银幕上的角色说彝语,又不产生违和感,其中不乏门道。
作为电影配音的“灵魂”,配音导演尔古阿呷的职责,就是给配音演员分配角色,安排录音时间,把控录音棚内配音的情绪,自己也会参与电影配音。尔古阿呷来自喜德县贺波洛乡。喜德县,是现代彝语标准语音之乡,译制中心的配音,也大多来自喜德。《滚蛋吧!肿瘤君》的白百何、《我的战争》的王珞丹、《大鱼海棠》的椿……尔古阿呷已经记不清自己配了多少部影片。在她心中,“像《大鱼海棠》这样的动画片最好配,因为动画片口型没那么严格。最难配的是战争片,因为人物太多,像《建军大业》,我们只能一人分饰几角,甚至有的一人就配了20个角色。”
“再来一遍,这次稍微慢一点。”“还可以笑得再放开一点。”别看尔古阿呷在录音棚外有条不紊地“指点江山”,其实3年前她刚入行时,还很难开口向父母解释自己的工作。尔古阿呷是护理专业毕业,在父辈看来,进医院当一名护士,是一份体面的“铁饭碗”工作。2015年,喜欢电影的尔古阿呷却瞒着父母,通过了译制中心的选拔,成为一名配音演员。
回想起第一次进录音棚,尔古阿呷笑言自己手足无措。紧张,说错台词时有发生。但慢慢地,她发现这份工作的乐趣,“只有把自己当成电影中的人物,配出来的角色才是有感情的,走进录音棚,戴上耳机,我可以体验不同的人生。”尔古阿呷最开始只有一句台词,一年后,她便能挑大梁给主角配音。越来越多她参与配音的影片在各个乡村放映,其中就有她的家乡贺波洛乡。父母、亲戚、朋友,都能看到自己演绎的角色,也逐渐理解这份工作,“相当有成就感!”
翻译阿西木呷是阿呷的同乡,乐观的他平时喜欢跟同事们开开玩笑,但一旦进入工作状态,就判若两人。阿西木呷的案头放着翻得发黄的《汉彝大词典》和《汉彝简明词典》。“电影的翻译不单单是把汉语翻译成彝语。”在木呷心目中,翻译台词依然要讲究“信、达、雅”。翻译准确是最基本的,专业术语、专有名词等,都有固定的翻译,所以词典就成为“常客”。“在现代戏中,网络语言经常出现,这些词语往往还未来得及收录到词典中,只有根据生活经验翻译。”阿西木呷说,比如“棒棒哒”,只有意译,翻译成彝语就是“瓦吉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