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配音(受访者供图)
老一辈译制人筚路蓝缕
为了让彝族老百姓看懂电影,在几代凉山电影人的努力下,从“同声传译”、口型译制、胶片涂磁译制,到数字电影译制,让彝语电影从无到有,从粗糙到精致。
凉山民族电影事业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1953年,四川省派出一支放映队在雷波开展放映工作。当工作人员克服了山高坡陡、沟壑纵深和土匪袭扰等困难,正准备放映时,又遇到另一个障碍:语言关。为此,放映队配备了懂彝汉双语的放映员,在映前宣传,映中口译对白,映后再解释。
今年75岁的山正元是凉山州第一代彝语电影工作者。在放映前,他先要给观众介绍影片内容,“放到重要情节,我们就用彝语告诉观众哪些是我们的朋友,哪些是敌人,哪些是好人,哪些是坏人,这些人在做什么。”有了“同声传译”,电影迅速受到彝族同胞的欢迎。
1963年,借鉴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经验,凉山州开始实行对口型彝语译制。一组放映员把传话器固定在胸前,带着监听耳机,手掌音控器,放映中关闭汉语对白,对口形配入彝语。山正元就在幕后“扮演”影片中男女老少所有角色,底下的观众看得开心,但没人知道这些角色都是出自一个年轻小伙之口。山正元一年起码要配几十部影片,总共200多场。“但一个人一张嘴给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人物配音,难免会失真。”山正元谈起往事,还是有些遗憾。
对口型译配,一直持续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十多年里为老百姓带来《南征北战》《万水千山》《平原游击队》《五朵金花》等影片。特别是1966年在越西县下普雄片区译配放映峨影厂摄制的《达吉和她的父亲》,用彝语对白再现发生在彝区的故事,反响非常强烈。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全国启动少数民族语涂磁录音业务。1976年,凉山州电影公司设立译制科,凉山彝语电影译制从口译对白进入到配音表演。
1979年,阿来呷呷配了职业生涯的第一部影片《阿娜尔罕》。在胶片涂磁时代,阿来呷呷每一次工作,“仪式感”十足。“那个时候都是一卷一卷的片子,一卷一次性配了,所有演员都进棚,只要有一个人配错,所有人都要重来。所以我们在配之前都自己先在田坝里把台词背熟,免得连累人家。”阿来呷呷配音时,看不到同步的电影画面,只能听到录音机里的台词,但老一辈配音早已练就了脱稿的技能。
数字电影译制的到来,让老一辈电影人感到“幸福来得太突然”:没有了胶片,电影画面更加清晰,声音更动听。2009年4月,国家资助凉山州的126套数字放映设备投入使用。当年秋,在译制中心的录音室里,学经济管理的马建华、从事胶片录音的李庆峰、从事放映的黄捷,三人啃着厚厚的工具书,操作着复杂的录音台。他们逐渐摸索,译制出凉山第一部彝语数字电影《非诚勿扰》。
从2010年起,凉山250余万彝族群众看上了数字化彝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