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幕布后,他们让吴京白百何都说彝语

发布时间:2018-10-18 17:10:19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何勇  记者 杨琳

正在配音(受访者供图)

用电影打开感知世界的窗口

一代代彝族电影译制人用语言为彝族百姓打通用光影感知世界的窗口,彝语电影译制对他们来说,是探索,更是一份情怀。

“我从参加工作到现在,每个细胞都充满电影,我的心跟电影兴衰一直联系在一起。”说起电影,与电影打了三十多年的交道、有些行动不便的山正元眼睛立刻炯炯有神。

2002年,已经离开电影业的山正元自掏腰包为山区群众免费放映电影,他的“山正元电影队”十多年来重点深入16个县市1300多个村寨,免费放映电影2700多场。

说起这份工作,一代代译制人口中都有一个关键词:自豪。邵贤刚是昭觉县农村电影放映中心第二十放映小队放映员,上世纪80年代参加工作时,没有电,他走乡入户放电影还要背上发电机,再加上放映点多处山地,交通不便,一个月只有领工资的时候才回昭觉县城,其余时间都驻村。“但是看到村民们聚精会神地看着大银幕,我就觉得心满意足了。”邵贤刚笑道。

阿西木呷把这份工作看得很重,“我喜欢跟母语文化相关的东西,现在网络文化传播那么快,我觉得有义务把民族文化传承下去。”而阿来呷呷则希望,“译制电影能把文化传播给父老乡亲,让他们看到外面的世界。”

但彝语电影译制,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凉山有些偏远的地方,放映成本很高,为了节约成本,只能安排一个放映队在村镇,一次性把每年的节目下够。”译制中心主任蒋明全说。此外,目前彝语电影大多只在乡村放映,但现在译制中心的设备和技术,已经达到城市院线电影标准。“让彝语电影从乡间走向城市,让更多城市观众也能看上彝语电影,是凉山电影人未来十年的方向。”

首页上一页......2345

标签:
相关新闻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