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民间音乐里 装着生活的百科全书

发布时间:2019-02-14 15:31:21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何勇  记者 余如波

魏小石(右)在美国采录音乐的同时参加演出

关注民间音乐背后的生活

魏小石认为,民间音乐不只关于音乐,其中有一部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搜集了大量来源于生活、展现民间生活方式和智慧的作品,其中一些如今已成为“绝唱”。

魏小石曾表示,如果有“另一个版本”的自己,他希望生活在20世纪初的伊犁。那时,世俗的歌谣已经进入了聚会的院子、驼帮的路途上,而且和高超的器乐演奏很好地结合起来,“像是一朵野花装饰进了皇宫”。当时的伊犁民间音乐大师辈出,至今影响着新疆文化。

不仅关注民间音乐本身,更关注音乐背后的生活和故事,这源于魏小石在美期间的一段经历。他很喜欢美国乡村音乐,找了一位老师学吉他,后来两人索性组成一个乐队,经常去美国的乡村俱乐部、老人院、农场演出。“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演奏音乐只是很小的一个部分,来听的人也不光是听你演奏。”魏小石说,在舞台上,你需要跟大家说一说这些音乐的来龙去脉,其中有什么样的典故,经过哪些人的传唱成了今天的样子,以及你是怎样学到的等等。

多年调研民间音乐、制作民间音乐档案的经历,更让他意识到在民间音乐中,有一部关于生活的百科全书。比如,民间音乐的唱词可能是以前的传说,可能是人情世故等内容。而当一个前辈演绎民间音乐的时候,他可能是按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解读的,有很多个人生活的烙印。

在云南德钦,魏小石搜集到两首当地学者木梭采录、注解的藏语“搅奶调”,它们都是打酥油茶时唱的歌谣。“这类歌谣没有太复杂的内容,一般都是配着旋律数数,只有打到一定的数量才会出酥油,所以数字是有讲究的。”其中一首录制于德钦县升平镇的搅奶调,唱词从一一直数到一百,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这样的搅奶调在当地已不复存在。“这个版本的歌者年纪大一些,喜欢用沉重的曲调。我这个录下来,应该肯定是孤本了。”

汪洋的抬工号子,同样有着来源于劳动的特征。石场劳动,石匠会先用手锤打眼,然后用大锤将石头砸松,再将它们挪到空地,打成较小的石头抬走,这就形成了“开山号子”“吆石号子”“抬工号子”等。其中,抬工号子没有所谓的节奏,只有“闪腔”和“恰腔”之分,前者是队伍快步行进时的律动,后者用于慢步抬行,在过弯道、越沟壑、上下坡时采用。

首页上一页12345下一页尾页

标签:
相关新闻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