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版的东坡肘子
大环境成就了“吃货”苏东坡
宋朝最有名的美食家当属生于四川的大文豪苏东坡。他之所以如此好吃,与当时发达的饮食文化、热闹的饮食氛围分不开。
“曾有人问苏东坡天底下什么东西最好吃,老苏一口气列了好几样。”李开周背诵道:“烂蒸同州羔,灌以杏酪,食之以匕不以箸;南都拨心面,作槐芽温淘,糁以襄邑抹猪;炊共城香稻,荐以蒸子鹅。”这段话,苏东坡说了好些美食,比如陕西渭南的蒸羊羔,浇上杏酪,不用筷子夹,只用小勺子挖着吃;河南商丘的拨心面,做成槐芽温淘(面的一种),用睢县红烧肉做浇头;将豫北辉县的香稻米蒸熟,配着蒸子鹅吃。寥寥几句,足见苏东坡吃货本性。
为了吃,苏东坡甘冒天下之大不韪。“流放黄州时,苏东坡买下一农民家得病的耕牛,拉到城外偷偷宰掉,‘乃以为炙’,做成烤牛肉吃。”李开周直言,按宋朝法令,耕牛是生产资料,任何人不得私自宰杀,否则宰牛人与卖牛肉者都有罪,“老苏竟敢违反这一禁令,他是有多馋啊!”李开周还笑言:“不只苏东坡,四川人都好吃。东晋《华阳国志》就写四川人‘好滋味,尚辛香’。”
苏东坡如此好吃,与当时发达的饮食文化、热闹的饮食氛围分不开。你能想象,在宋朝就流行吃刺身吗?李开周透露:“宋朝的大文豪几乎都爱吃鱼生。除了苏东坡,欧阳修、梅尧臣、范仲淹、黄庭坚等人都是鱼生的忠实粉丝。”苏东坡很喜欢吃鲙,鲙,就是切细的鱼生。隔几天不吃他就馋得慌。有段时间,他得了很严重的红眼病,医生劝他不要再吃了,他都左右为难放不下。此外,老百姓们也爱吃鱼生,《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年阳春三月,京城西郊的金明池会开放几天,让市民钓鱼。而这个钓,就阵仗大了!李开周如此描述:“广大市民拎着鱼竿、扛着砧板、揣着快刀来到金明池畔,把鱼钓上来后,直接就在岸边刮鳞去腮,切成薄片,蘸着调料大吃。这种场面在宋朝叫做‘临水斫鲙’,曾是一大胜景。”
有趣的是,宋朝好吃的多,还便宜。宋史专家、《食在宋朝:舌尖上的大宋》的推荐人吴钩表示:“哪怕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也能从饮食店找到物美价廉的食品。”
此外,宋朝人还追求吃得精致。吴钩说:“宋朝富贵人家,‘凡饮食珍味,时新下饭,奇细蔬菜,品件不缺’,甚至‘不较其值,惟得享时新耳’。”他们为了尝到新鲜,不惜金钱。